一、职场焦虑是谁的错?
前段时间正好学习了生涯规划工具-三叶草模型,我们借用该模型分析一下题主的现状。
该模型的核心是展示了兴趣、能力与价值三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三叶草转动最好的状态是先找到自身兴趣,把兴趣转变成职业兴趣,再把职业兴趣发展成自身能力,最后用能力找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
我给小伙伴们做面试辅导时,经常强调选择工作时,我们要多维度去看,不能只盯着岗位本身。在关注职位头衔、薪水、福利、上班时间、上级等细节的点时,也要看大的行业环境和平台资源。公司给多少钱很重要,它代表着对你现在能力的认可。
可更重要的是,你来公司后未来能获得多少职业资源,是否自身的价值跟时间成正比在升高。
不喜欢行业,不喜欢平台,不想在小公司待着,这是非常明确的导向。其实,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挺难的,但找到自己不喜欢的比较容易。
明确了自己的不喜欢,却考虑其他因素选择在一个不喜欢的环境里上班。慢慢的,你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意志消沉,耗尽了热情,得过且过的过日子,长此以往,还谈何能力发展,谈何价值提升?
如果不做出改变,只会一直困在怪圈里,从不敢跳到最后想跳也没能力跳出来。
题主所有的焦虑不安都源自你自己的选择。人力资源职业规划
二、探索职业兴趣
我们想要做好职场管理,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确定你的职业定位,探索你的职业兴趣、找到你的职业价值观、发挥自身的能力优势等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篇就不一一阐述了。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如何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说到兴趣,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喜欢。但喜欢不等于兴趣。
看到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实习律师们又飒又有型,萌生出喜欢当律师的想法。要小心哦,这可能只是职业光环带给你的假象。你感兴趣的是职业光环营造的假象,而非职业本身。
还有有很多职业自带光环,比如主持人、记者、律师、广告创意、种各样的设计师……
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是以上这些,想以此为职业方向前,请仔细考虑,你爱上的是这个职业,还是这个职业的光环?
我们必须要清楚,想象中的工作与实际的工作总是存在差距的。
当我刚毕业时,想做一名做招聘的HR,觉得做招聘太牛了,当面试官,决定给不给别人发offer。可当成了一名招聘HR后,我发现工作就是找简历打电话邀约面试,不停的机械式地重复,什么“生杀大权”都与我无关。
当你把对职业光环的喜爱当成兴趣时,会有两种结果,要么中途放弃不停的寻找要么接受现实安于现状。
最好的职业兴趣=热爱+坚持+擅长。
大家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看一下自己对现有的职业兴趣有多少。
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我喜欢这份HR工作吗?
我喜欢公司这个平台吗?
我看好目前所在的行业吗?
我愿意为现在的职业付出多少?
现在的工作是我擅长干的吗?。。。。。。
对于职业兴趣的探索,市面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这个测试的题目主要围绕你感兴趣的活动、你擅长或胜任的活动、你所喜欢的职业和你的能力类型自评这四个模块来分析判断你的职业兴趣倾向。。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找找测试一下。
霍兰德的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
根据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现实型(R型)、研究型(I型)、艺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和事务型(C型)6种基本类型。
比如说社会型的人更喜欢从事教育、咨询、公益等领域的工作;研究型的人更喜欢从事研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但我们每个人所属的职业兴趣不能以一个定结论。
每一个人都是多种兴趣的综合体。比如说,HR可能是社会型和企业型的合体。
影响我们最终做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探索职业兴趣的时候,不能完全依据霍兰德给出的职业兴趣类型,还要考虑现实的职场大环境和你自身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
Copyright C 2018-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深圳市富文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0135921号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科技大厦4层 EMAIL:opinion@fwhr.net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opinion@fwhr.net,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